(资料图)

茶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富民产业之一,有力促进了茶农增收。无论当前还是未来,茶产业都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茶叶是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在茶叶主产区,不少农民通过种茶卖茶致富,特别是在脱贫攻坚阶段,我国大别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依靠发展茶产业实现了脱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家级贫困县中约有30%为茶叶主产县,贫困地区茶农户70%的家庭收入来自茶产业,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拥有茶园面积约20万亩。该县近7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产业、80%的农业收入来自茶产业、90%的村寨种植茶叶,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因茶脱贫、因茶致富。革命老区河南省桐柏县通过发展茶产业有效带动1700余户脱贫户、监测户增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对2023年我国春茶价格调查数据显示,茶产业表现出较强发展韧性,全国鲜叶平均收购价同比提高5.6%,带动茶农增收效果明显,其中,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西、重庆、云南鲜叶平均收购价同比提高10%左右,河南提高17.5%。

茶产业是促进农民就业的“金饭碗”。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长,种植、加工、流通三大环节均需大量用工,在促进茶区农民就业方面作用突出。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于茶农增收,还能吸纳大量产区农民特别是老龄人口就业,同时也为加工流通等从业人员带来增收机会。例如,贵州省石阡县着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受益群众32.5万人以上;福建省福鼎市通过发展白茶产业,有效带动全市约38万涉茶人口就业增收;湖南安化有30多万人、广西昭平有约13万人从事茶产业,均从茶产业发展中受益。

茶产业是推动产区三产融合发展的“金钥匙”。当前我国农业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由于茶产业文化底蕴深厚,兼具绿色生态特点,成为茶区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突破口。茶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可以塑造独特的乡村优势,促进融合发展。在传统茶叶大省浙江,以茶为载体,2022年全省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涉茶第三产业产值约150亿元。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茶文旅发展态势良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也为开发茶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茶产业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茶是多年生经济作物,成年茶园可促进国土资源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优化生活环境、净化空气质量。

茶叶是产地对外交流发展的“金名片”。茶叶是重要的土特产,由于与原产地的天然联系,茶叶或茶品牌成为主产区的“金名片”,甚至成为产区代名词。我国很多茶区因产茶而闻名,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化黑茶、云南普洱、武夷大红袍、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都与产地共生共荣。各地以茶为媒,通过茶提高区域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福建省安溪县从贫困县跃升为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浙江省湖州的三个主产茶县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在2021年全国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分别排第11、14和25位。

茶产业对促进产区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仍有巨大潜力。未来更好发挥茶产业作用,需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产销对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展产销对接服务,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茶叶销售与流通,扶持建设公益性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二是加快产区传统茶叶批发市场的功能转型,促使其功能从单一产品集散向综合性服务拓展,由单纯的场地提供者转变为服务功能供给方。同时,加快批发流通环节的数字化功能提升,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费用。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全渠道营销。鼓励营销力量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对销售渠道改造升级,按照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思路,支持发展电商、直播带货等。四是确保实现小茶农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让茶农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