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武汉经开区出台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将加快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升经开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稳链补链强链,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创新大走廊。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经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全区汽车零整比达到0.8:1以上;零部件领域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培育和引进1至2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新增创新平台120个,建立企业研发中心100个;打造10款以上具有标识度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品牌,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单项产品。
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经过32年发展,武汉经开区已集聚9家整车生产企业、13家整车工厂,整车产能250万辆。近年来,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增量转型”,武汉经开区加强汽车产业链薄弱环节、关键环节招引培育,完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目前,全区已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多家,形成了“电池+软件+芯片+传统零部件”的完整布局。
根据《行动方案》,武汉经开区将锚定“中国车谷”目标,发挥“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国家队龙头引领作用,以“链主带动、平台牵引、创新孵化、场景赋能”为抓手,把零部件摆在与整车同样重要位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到2025年,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补链强链取得新成效,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品牌价值实现新提升。
《行动方案》明确,武汉经开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将聚焦六大重点领域。即:三电系统,加强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突破;车规级芯片,加快发展车规级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认证产业链;智能座舱,推动智能座舱从单域向跨域融合发展,打通全产业链条;自动驾驶,攻克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重点领域技术难题,形成L4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本地供给能力;车联网,推动车路协同方案迭代升级,打造国内覆盖面最大、接入能力最强、智慧应用最丰富的车联网系统;传统零部件,重点发力动力系统、汽车电子、车身、底盘和内外饰领域。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中试转化集聚区、转型示范区、智造先行区、“数智”集聚区四大产业载体提升战略,构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招大引强、软件提升、区域协同、开放发展等六大行动,推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升本地产业链韧性。
《行动方案》还明确,深入贯彻落实武汉汽车制造和服务产业链“链长制”,做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充分发挥“中国车谷”核心引领作用,带动“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加快发展。引进国内外行业头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形式参与整合区内企业,培育全球百强的大型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集团。(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