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至今,全国自贸试验区数量达到21个。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2022年21个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总额为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200亿元,占全国的18.1%。10年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之锚与动力之源。
10年来,自贸试验区通过政府主动作为和市场竞争机制的结合,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截至2022年底,21个自贸试验区共推出改革举措累计3400多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重点推动方向。以无纸化报关,跨部门、跨区域数据整合流转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方式减少企业报关成本,提高货物清关效率,为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和贸易方式优化创造了更好条件。伴随贸易成本下降,内陆省份产业与资源禀赋优势得以更充分、有效的发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自贸试验区的贸易便利化实践为中国在WTO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谈判中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全球对外贸易的治理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投资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另一重点推动方向。自贸试验区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准入前国民待遇试点不仅支持和推动了中国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的转变,为持续扩大开放提供了机制性保障,而且指导和支持了中国对外经贸协定的谈判目标与方式,越来越多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在投资领域采用了负面清单的承诺方式。自贸试验区的证照分离则是解决“准入不准营”的制度创新,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为外资在各行业各领域提供了公平的环境,更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是自贸试验区的重点试验领域。中国在服务业上拥有资源和市场条件,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为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自贸试验区将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壁垒作为重点。包括自由贸易账户在内的制度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了经验,外商负面清单中服务业投资领域限制的持续减少,为有效促进国内竞争提供了支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金融等服务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并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发展并不仅局限于少数地区。作为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之初就有的明确要求。10年来,自贸试验区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领域的众多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被复制推广,有效促进了制度型开放,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更充分释放了改革红利。
2023年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开局之年,自贸试验区要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继续扬帆远航?
提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能力。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将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大挑战。伴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国际经贸活动对管理制度和经营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正在申请加入《全面和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自贸试验区具有更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可以率先探索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实践,为高标准规则对接积累经验。
提升市场准入水平。自贸试验区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比全国范围的负面清单更短,其开放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成为持续扩大开放的重要准备。基于各地要素特点的差异化开放将更广泛提升市场准入水平的路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相关产业节点的地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业创新升级的进程,通过自贸试验区形成的市场、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将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创造更好条件。
提升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为开放提供保障的改革措施需要多部门协同,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为这种协同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不仅需要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更需要为产业的协同和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数据作为越来越重要的要素资源,不仅总量快速扩大,流动性也在显著增强。通过自贸试验区为数据流动管理创造良好条件,降低数据流动的成本、风险,保护数据隐私,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下一个10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自贸试验区需要以坚定的开放姿态和切实的创新行动为市场注入更为充分的确定性。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自贸试验区有望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释放市场潜力,探索更可持续的多元创新发展路径。
链接:试验田里结硕果
本报记者 李治国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于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推动构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布中国首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数十个开放领域落地一批全国首创外资项目。
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创新制度供给,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2022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总额的30%。上海海关副关长张翼表示,10年来,上海海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深化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在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构建全新的“六特”海关监管模式。建成运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企业超过60万家,支撑全国超1/4货物贸易量的数据处理。
数据显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动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区域发展能级全面跃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的30%。
越来越高的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增强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资源要素吸引力。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举措持续释放,开拓资金跨境通道,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4万个,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
“上海将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为契机,加强主动谋划和系统设计,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为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朱芝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