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近日举办的第167期“经济每月谈”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应对经济恢复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只要我们把经济恢复过程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程,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一季度数据好于预期,但5月至7月数据有所波动,这也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特别是美西方国家似乎掀起了一轮唱衰中国经济的新浪潮。“这些观点人为夸大了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困难。”王一鸣说。


(相关资料图)

从经济增长看,中国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水平逐步回归。王一鸣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大量学术成果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2020年至202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这主要是疫情冲击导致的市场需求下滑、产供链循环不畅,抑制了经济的产出。今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需求持续恢复,供给约束基本消除,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5%,从8月份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的情况看,全年能够实现略高于5%的经济增长。

从增长潜力看,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追赶空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7%。我国还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完全实现市民化。根据经合组织(OECD)团队的研究,如果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人口的消费水平将提高30%,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从人口变化看,中国人口正在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不会改变。未来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3左右,在2035年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在14亿人左右。同时,中国人口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快速转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7%。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有所下降,由于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在相当一个阶段还将持续增加。

从房地产市场看,王一鸣认为,虽然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期,供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我国城镇化尚未完成。去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5.2%,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7%,也就是说中间有17.5个百分点的缺口,这部分人的住房刚性需求还是很大的。同时,现有的城镇人口改善性住房的需求空间也很大。当前房地产政策正在加快调整,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潜力还会有所释放。

从物价走势看,王一鸣表示,今年以来物价走低主要是阶段性的,与经济学意义上的通缩具有明显区别,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8月份CPI同比上涨了0.1%,环比涨幅比上月继续扩大。下一阶段,随着前期影响物价下行的阶段性因素消除,中秋国庆居民出行、消费意愿回升,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CPI将逐步回升,预计全年CPI涨幅将达到0.5%。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近五年来我国CPI同比涨幅平均为2%,是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好的物价水平。特别是去年全球普遍出现严重通胀的情况下,我国CPI同比仅上涨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保持了相对低位的通胀水平,也为宏观政策的调整预留了更大空间。

王一鸣表示,从应对外部挑战看,中国具有强大内需市场。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企业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整,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

从宏观政策看,我国仍然有较大的政策回旋空间。王一鸣认为,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连续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下一步财政政策也有较大的空间。

“尽管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但中国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没有变。”王一鸣表示,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困难挑战,是疫情滞后影响等周期性因素和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望后期经济走势,王一鸣认为,8月份主要指标边际改善,9月份高频数据也显示经济在持续改善,特别是随着前期出台的政策举措落地见效,预计三季度经济整体上会延续恢复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提升。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轨道。

推荐内容